• 本栏最新文章
  • 本栏推荐文章
当前位置: 主页 > 山东就业 >

【经济之声】促就业如何精准发力?

时间:2017-03-07    作者:admin    来源:互联网  

  央广网3月7日消息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李克强总理表示,稳增长的重要目的是为了保就业、惠民生。今年就业压力加大,要就业优先战略。同时指出,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比去年多100万人,突出了更加重视就业的导向。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

  那么,新增就业100万人,好不好实现?

  来自政协委员的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徐绍史说,完成预期目标有把握。

  徐绍史:“去年1314万人,预期目标是1000万人,今年又增加了100万人,而且经济的增速定了6.5%左右,跟去年差别也不会很大,应该说还是有把握的。”

  全国政协委员、大学教授李稻葵说,因为人口结构变化,就业压力总体下降。

  李稻葵:“当前就业压力主要是来自大学毕业生。总体的就业压力是下降的,因为人口结构的变化,年轻的、新加入到劳动大军的人数实际上并没有上升,但是结构上变了。在这个背景下,适当提高新增就业的目标,是为了缓解今年800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压力。这是个指向性的目标,告诉各地、企业,这是重点,不能掉以轻心。”

  全国政协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说,每个P新增百分点提供的就业岗位已经翻倍。

  贾康:“虽然经济在下行,但是(就业)每年都能达到1300万人以上,说明我们经济增长中的质量在提高,就是对于就业岗位的提供来说,越来越有把握。每一个P新增百分点提供的就业岗位比前些年已经翻倍。在这种情况下,今年经过努力完成这样的目标有相当大的把握。”

  来自的声音

  实现目标底气十足,工作难点不容忽视。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卢爱红说,要着力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

  卢爱红:“有一些企业很难招到技能人才、高层次人才,也有些劳动者很难实现稳定就业。还有一个新特点,区域、行业、企业就业情况的分化趋势凸显,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增多,特别是这两年过剩产能加速出清,职工安置任务繁重。”

  “招工难”遇上“就业难”如何破解?促就业,如何精准发力?

  来自专家的声音

  首都经贸大学劳动关系研究中心主任陶文忠说,精准发力,要关注几个特殊群体。

  陶文忠:“一是高校毕业生,要发挥这个群体的优势,把优秀的人才引导到战略新兴产业去,同时鼓励基层就业,促进创业服务,扶持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此外,农村就业困难人口的转移就业;产能优化过程中,我们怎么他在公平的程序上,实现妥善的安置。所有这些都要在分类施策、精准发力的原则下,在形势的监测、就业创业的服务、社会资本的合作等方面,能够协同发力。”

  来自代表委员的声音

  全国代表、大学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说,传统制造业用现代技术,仍然大有可为。

  蔡继明:“虽然第三产业解决了大量人口的就业问题,但是如果更多人口集中在这些相对落后的产业部门,就业人口的收入就不会得到提高,也就是容易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先进的制造业不一定都是高新技术产业,即使是传统的制造业,如果我们用现代技术对其加以,它们仍然大有可为。”

  全国代表、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说,鼓励民间投资可以有效促进就业。

  刘永好:“我们城镇失业率只有百分之四点几,说明我们就业情况比较好,最大的原因是民营企业的投资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所以说大力鼓励民间投资,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发挥企业家,这方面是最为重要的。”

  经济时评:不能就“就业”说就业

  今年城市新增就业目标比往年增加了100万人。对于这个目标,很多代表委员、经济学家回答“有把握、有信心”,接下来就要看如何精准发力,实现这个目标了。特别是破解结构性矛盾,需要啃硬骨头、下大功夫。

  我们采访的代表委员、专家、企业界人士,从不同角度建言献策,都有很高的“含金量”。有的提醒关注特殊群体,找准突破口;有的认为用现代技术传统制造业,对促进就业仍然大有可为;有的把优秀的人才引导到战略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中去,牵住解决就业的“牛鼻子”。

  在我国的三产比重中,服务业占比已经超过一半,对中国就业带来深刻的影响。因为三产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管是传统的餐饮、住宿,还是现代的金融、物流,很多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弹性是增加的。研究数据表明,2012年到2015年这三年中,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带动的非农就业人数比2009-2011年多40多万。

  很多针对性强,涉及方方面面,但要真正见效,还需要配套,分类施策,协同发力。比如在鼓励创业创新、激发民间投资等方面,有两个数据就很显眼:三年来全国新登记企业数相当于前8年的总和,超过1320万户;三年来,新设小微企业平均每户带动就业增长10.9%。这些都离不开简政放权、商事制度等配套。

  因此,促就业不能就事论事,不能就“就业”说就业。要把促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比如产业政策、价格政策、地区政策、投资政策等有机衔接。只有做好衔接协同,才能提高就业政策的实际效果。

Tag:
上一篇:省将举行2017届普通高校毕业生春季就业服务月活动
下一篇:南宁:2万多农民工在口实现就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