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栏最新文章
  • 本栏推荐文章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师招聘 >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立两周年:成都片区已修复大熊猫栖息地16万2575亩出“猫”率更

时间:2023-10-13    作者:admin    来源:互联网  

  今年10月,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发布了最新出炉的红外相机抓拍到的动物影像,镜头里深夜觅食的大熊猫、对着镜头“卖萌”的黄喉貂、悠闲路过的小熊猫、看着镜头发呆的四川羚牛轮番上场,它们用灵动和可爱,诉说着自己家园的美好这是大熊猫国家公园成立两周年,成都片区的模样。

  2021年10月12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正式宣布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

  其中,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总面积为1445.27平方公里,按照第四次大熊猫普查数据,成都片区常年活动有野生大熊猫73只,占国家公园野生大熊猫数量的4%。

  2023年10月12日,大熊猫国家公园成立两周年。过去的两年,为了加强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以下简称成都熊猫分局)在国家公园入口附近建设入口社区,让长期在园区附近生产生活的本地居民有了统一的聚居区域;建立了“联合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小区”“高原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小区”等,专门设置了保护小区办公室,每个社区成立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巡护队,定期进行巡护工作;开展“人退猫进”工作,推动矿业权、小水电分类退出,片区内36个小水电有序退出

  截至2023年9月,成都片区已修复16万2575亩大熊猫栖息地。在连绵的群山、茂密的森林中,73只野生大熊猫有了更广阔的生活空间。

  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重点破碎区逐渐被修复,如今的公园内美景遍地崇山峻岭,林海茫茫,悬崖峭壁上,瀑布飞流直下,无数动植物们在此安家繁衍,漫山遍野充满了生机。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大邑管护总站今年4月公布的红外相机中,一只成年大熊猫走到一棵大树旁转身沿着大树呈倒立姿势,用臀部反复磨蹭树干,并将尿液标记留在了树干上。“大熊猫会不定期地通过撒尿、抓扯树皮、屁股摩擦等方式,把肛周腺分泌物和尿液涂在乔木树皮上,以宣示自己的领地。”一线巡护人员介绍说,每到四五月份,进入发情期的大熊猫,其标记行为变得越发频繁。

  10月2日,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在草丛伸懒腰,萌态尽显;9月28日,又一只大熊猫出来觅食,只见它在树林中行动矫健地穿梭着除了大熊猫以外,相机还拍摄到其他野生动物。9月17日,一只羚牛在竹林间和摄像头擦肩而过;9月11日,一只小熊猫拖着红亮的大尾巴跳跃而去

  如今,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时不时就能从红外相机看到大熊猫玩耍、觅食的画面,还有金丝猴、雪豹等珍贵动物的身影,它们的频频出现,正是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果的体现。

  过去,因为地壳运动、环境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大熊猫生活的地方遭到了破坏,数量逐渐减少,濒临灭绝。

  保护大熊猫,最重要的是保护其所在的栖息地。为此,成都熊猫分局不断完善科研、资源调查、巡护监测等机制,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守护青山绿水。

  “野生大熊猫的监测、植物样方的调查、科研合作项目,甚至是上山寻找狩猎的猎人,都是我的工作。”大熊猫国家公园巡护员朱大海笑着说。从2001年来到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以来,朱大海一直扎根在野外巡护一线。穿越险峻的高山峡谷,在极端天气里跋涉是他的工作日常。每年,他和他的队友们在深山里的时间多达8个月,常规巡护多达200多次,步行里程累计1000多公里。

  朱大海只是遍布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众多巡护员中的一员。巡护员队伍里,多数都是从事多年巡护工作的当地居民。他们为了守护脚下的土地山野,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踏入无人区,安装红外相机寻找动物痕迹,消除安全隐患

  据了解,为进行生态修复保护,成都科学整合范围内原有16个保护地及其管理机构,完成都江堰、彭州、崇州和大邑4个管护总站和28个管护站组建工作,详细划定了管护范围,构建“管理分局管护总站管护站”三级管理体系。

  除了巡护员的监测巡护外,成都熊猫分局还积极推进“智慧国家公园”建设,构建监测网格178个,推进完善“天空地人”一体化智慧监测体系,逐步构建“实时监测+长期监测”模式。

  此外,着力于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因地制定实施大熊猫栖息地生态修复技术方案,采用低干扰修复模式,稳步推进都江堰长河坝、大邑火石溪等地震受损点位恢复自然生境,通过封山育林、灾后地块植被修复、高郁闭度人工林调整等方式,累计修复大熊猫栖息地16万2575亩,碎片化栖息地逐渐串联成片;有序退出矿业权31宗,进一步还水于河、还林于自然。

  林多了、水清了、环境好了,如何协调周边社区居民与大熊猫国家公园之间的关系成为新的重点方向:如何在发展居民生活的同时,又能让他们参与国家公园的建设?

  据了解,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通过创新集体资源管理模式、创新生态价值转化、探索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让周边社区居民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保护者”。

  今年8月,在成都桂溪生态公园举行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原生态产品”推广活动上,茶叶、竹笋、黄连、蜂蜜、果酒、米酒、猕猴桃这些来自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的产品成为亮点。

  据了解,为了更好地支持大熊猫国家公园周边社区可持续发展,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经“申报认定授权”,大熊猫国家公园遴选了一批“大熊猫国家公园原生态产品”,授权其使用“大熊猫国家公园原生态产品”LOGO及形象宣传语。

  随着原生态产品的推出,一条条产业发展之路也在“熊猫森林”中铺展开来。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各地社区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彭州的茶叶、都江堰的猕猴桃、大邑的药草、崇州的竹笋通过产业进一步带动社区发展,居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还能发挥其原住居民优势,进行森林巡护、公益服务等工作。

  不仅如此,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还利用自然优势发展森林康养、特色民宿、山地旅游等特色产业,让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

  从生态美,到产业兴,到百姓富,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正在探索发展一条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绿色生态的发展之路。

  接下来,成都熊猫分局将继续以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为统领,以强化大熊猫等珍稀旗舰物种保护为牵引,以厚植公园城市生态本底为目标,凝心聚力打造公园城市的“生态绿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绿色高地”、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示范样板”。

Tag:
上一篇:关于星星点灯灯饰到底什么情况?
下一篇: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密集“上新”